球盟会近日,“智能技术驱动教育实践创新变革”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来自全国科研院校、基础教育、企事业单位等120余位专家学者和高校硕博生参加论坛。
会上,著名学者、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作《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技术赋能教学”》主旨报告,阐述当前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所面临的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本质和内涵、以及技术赋能教学的现状等问题。
胡教授认为“没有教学思想引领的教育技术变革最终都很难成功,教育技术的应用核心在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发在场专家学者的广泛共鸣。
本次论坛的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董艳教授告诉记者,胡教授的观点直接击中了当前教育技术变革和应用的困境,也是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产业界人士一起努力去解决。
对此,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艳教授认为,教育技术的变革,特别是生成性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不当的AI技术应用可能会加重“糟糕的教学”,加重歧视和偏见等。需要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参与人员的智慧参与,制定相关的政策,避免相应风险。《开放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徐辉富呼吁,专家学者要关注生成性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多方面影响。《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编辑汪燕建议研究者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等开展研究,为教育政策制定与实践开展提供指导。
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看好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肇庆学院副校长肖起清教授认为,教育与技术进步不仅要同步,而且要积极融合。教育技术应提高受教育机会、重视技能培训、重视学前教育等。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副教务长球盟会、未来教育学院副院长孙波教授告诉记者,未来教育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需要培养更多创新型师资球盟会,让学生和教师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教育人才,特别强调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广州市天河区教师发展中心赵霞介绍说,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的无感知数据采集与智能批改、课堂学情统计、学生桌面直播等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区不少中小学已经应用。未来的教师一定要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主动拥抱数字教育、智能教育。
据了解,广东智汇教育科技发展研究院队研发的小乐秒阅课堂系统已在广东省多所学校落地,在课堂满意度、教师减负等方面应用效果卓著。
“教育技术的应用最终要驱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郑娅峰告诉记者。对于该观点球盟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学院钟柏昌教授表示赞同,并以项目是学习为主题,分享了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呼吁教育工作者要线C创新能力需求的教育创新实践模式。
关于项目式教学的应用,在我国不同地区高校、开放大学体系以及中小学都有较为深入的实践与探索。西南财经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在该校开展了多年实践探索。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廖春华研究员告诉记者,西南财经大学有20多位教师参加本次论坛球盟会,分享了该校在新财经背景下项目式教学与学科融合的探索,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
广东开放大学王建根教授分享了他们以项目式为突破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据介绍,该校校长主持的“混合多元、学养结合、智慧助老”的老年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2023年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开放大学资源中心主任余燕芳研究员介绍了该校基于项目式的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建设情况,特别是元宇宙、裸眼3D等技术在未来资源建设中的发展前景以及现实路径。
深圳盐田教科院副院长陈尚宝介绍了,教科院组织全区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的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变革之路,思考如何从学与教方式的深度变革等探索区域育人的新样态。深圳盐田山海学校的王树宏校长重点介绍了“指向儿童完整生活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的具体内容,该项目也获得了2023年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深圳盐田乐群实验小学曾焕校长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技术实现球盟会、实践案例、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分享了该校基于AI分析的循证课堂实践。广东江门鹤华中学副校长温雷英、成都列五中学伍凤芝分别介绍了该校学科教育项目式学习、思维培养的实践。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联合主办,北京开放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广东智汇教育科技发展研究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