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江苏省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开展“热爱劳动 珍惜粮食”教育活动,少先队员在麦田里捡拾散落的麦穗。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日前,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如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发挥着龙头作用,要主动肩负培养栋梁之才的时代重任,为中国式现代化打造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基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高校要发挥学科优势,加强理论溯源和研究阐释,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教育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清讲透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以贴近师生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打造系列“微党课”“微宣讲”。
着力在厚植家国情怀中培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在价值浸润中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探索以红色基因为内核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完善大思政课程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现场教学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意志和决心球盟会。以高质量的就业导向重塑育人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国家所需即是我选”的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上大舞台、入主战场、成大事业。
着力在锻造卓越能力中固本。一体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贯穿教学与科研全过程。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实施高水平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在长周期贯通培养中提升学生追求高深学问的志趣,发挥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在解决重大难题的创新实践中将学生导向国家战略和世界前沿,为建功新时代培养输送更多可堪大用、能担大任的栋梁之才。
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之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此建议: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一方面要系统规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统筹思想政治课主题、主线,形成各学段各自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避免碎片化。另一方面,应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统筹不同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成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立体化课程内容体系。
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当下,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成为继家庭、社会、学校之外的第四教育空间。在网络空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四个自信”的教育,就要通过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球盟会,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网络信息。关注学生网络生活社区建设,把健康的网络社区建设作为网络教育的主要载体。转变居高临下的说教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到融理于事、寓情于理。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强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之中,通过实践感知、平等协商、理性思辨增进共识,在入心入情入理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学生。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努力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为此建议:
树牢基础研究的正确导向。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要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双力驱动”,更好地引导教师、科研团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有组织的科研,把自己的科研兴趣与国家的科技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选题立项以满足国家需求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在国家需求中。
建强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人才资源,着力提升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建立基础研究人才调配机制球盟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高校、跨学科调集领军人才,组建攻坚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注重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
加强基础研究的条件保障。加大稳定经费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家财政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积极吸纳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源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科研硬环境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研制与大科学装置建设,大力推进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共享,着力提升支撑基础研究的条件保障能力。
优化基础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以宽容失败的度量和静待花开的耐心,进一步优化完善长周期评价,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给予他们更多尊重与信任,让基础研究工作者静心向学,潜心问学。
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教育工作者要怀抱强烈的使命感,紧紧围绕夯实知识基础、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思维品质的育人主线,在“大科学”驱动、“大学科”赋能中全面融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大科学”着眼育人主题、结构、要素、路径的延展性,旨在激发学生多看、多听、多体验的广泛科学兴趣。科学兴趣内在驱动学生成长。一是要基于素养统领,强化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二是要依托学段牵引,促进大中小学衔接,高位启导、深度吸引学生在长链条科学实验活动中培育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精神;三是要根据情境创拓,让学生成长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在新奇灵动的科学学习引力场中持续增强热爱生活、关爱社会、珍爱自然的情感。
“大学科”立足育人逻辑、规律、内涵、价值及信仰的层递性,指向大格局、大体系关联的学科发展理念及其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深思、深研、深探究的高阶思维品质。一是要强化学科交叉,在认识论层面引导学生基于学科核心概念理解跨学科概念,进而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心智能力;二是要深化“五育”融合,在方法论层面助力学生在知识融合与学科融合中增进成长主题融合与体验融合,进而在“五育”融合中为成人成才全面聚能;三是要实化多方协同,不断拓展“家庭、家校、家国”的教育同心圆。
加强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加强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在国际科技与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亟须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此项工作。
基础学科是重视“人”的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尤其重视发挥“育人者”——教师的作用。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育人工作。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学术研究水平高的教师对于学科领域的理解更为深刻,教师的科研品位和学术视野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或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优秀的学生在与老师学习研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想法、新思路也会激发教师的研究灵感。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吸引、汇聚了一大批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数学家、科学家,师资队伍的力量大大增强,但仍与国际顶尖院所的师资水平存在差距。为此,我们在调动现有高水平师资的活力、更好地发挥现有师资作用的前提下,还需继续做好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优秀师资人才的密度,支持高校在全球人才市场上争取一流师资人才资源。
其次,要为人才成长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具有长时期、长周期的特点,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切忌“短平快”等功利主义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和兴趣。基于兴趣驱动的学习和研究更容易产生新的发现。在国际环境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科教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推进和深化高层次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频繁而活跃的互访与交流能带来更多的前沿思想和研究成果的碰撞,对于学生和教师的促进和激发也将越来越多,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突破也就会水到渠成。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生命线。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期、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攻坚期,我们比以往更加迫切需要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应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球盟会,源源不断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此建议:
专业结构调整精准引领球盟会。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新趋势,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度。重点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面向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等,系统梳理新职业场景、新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新需求,以专业建设为引领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校企协同培养精准引领。以校企协同打造校企互认的职业标准和人才质量观,以市场驱动构建校企互认的技术复合与能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岗位定位、培养规格、教学实践、考核标准、校企合作、教师队伍等方面展开校企协同合作,制定一系列校企互认的专业标准和知识技术体系,实现技能人才校企一体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