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未来网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张冰清)2023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以教育为例,蓝图已经绘就,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未来网回顾2023年教育十大关键词,以期呈现教育行业的新趋势、新业态、新增长。
2023年是“双减”政策实施的第三个年头。“双减”减去了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增加了高质量且必要的教育内容。与此同时,“双减”之后,科学教育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3年2月,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5月,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中央、国务院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5月,习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印发相关文件提出,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据教育部办公厅于5月9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管理应用。其中明确提出:“以数字化赋能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推动学籍管理、课后服务、控辍保学子系统全面应用,完善党建德育、校园安全、阳光招生、电子毕业证、集团化办学等子系统,加快推进实际应用,着力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效能。”
2023年高考,随着浙江的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科“回归”全国卷中的新课标Ⅰ卷,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达到28个。
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同2022年相比,2023年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了新高考模式。
其中,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海南、天津采用“3+3”新高考模式,辽宁、福建、湖北、湖南、江苏、广东、河北、重庆采用“3+1+2”模式。各地考试时间为2天、3天、4天不等。
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起,目前,多地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在考试内容、形式、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实施了系列改革举措。改革之后的高考模式,就是现在大家普遍常听到的“新高考”。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新高考提出规范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过程评价结果纳入招生录取参考。高中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一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今年6月13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上述目标。
长久以来,产教融合“合而不容,容而不深”的现象是行业一大困境,部分高校、企业内部的信息生产和社会发展之间形成明显的断层。
“出台实施方案,是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是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表示。
刘明说球盟会,要让“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支持政策看得见、摸得着,让产教融合型企业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金融政策方面,《实施方案》鼓励银行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
财税政策方面,《实施方案》规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2023年9月,教育部颁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53号)》(以下简称《办法》),于2023年10月15日起实施。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就《办法》解读时表示,“双减”改革实施两年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擅自举办校外培训机构、隐形变异开展校外培训等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个别机构“卷款跑路”的问题仍零星发生,因而迫切需要健全校外培训法律制度,明确执法责任、执法权限、执法依据等,提升校外培训执法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办法》第十七条列明了擅自举办校外培训机构的认定情形,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审批开展校外培训,同时符合线下培训有专门的培训场所或线上培训有特定的网站或者应用程序、有2名以上培训从业人员、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分工的,即构成擅自举办校外培训机构,责令停止举办、退还所收费用,并对举办者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而对于对未经审批擅自有偿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办法》第十八条明确了擅自有偿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情形,列举了“转线上”、“转地下”、“换马甲”等三种隐形变异行为及兜底条款,规定了警告直至10万元以下罚款的法律责任。同时,《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对中小学在职教师擅自有偿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行为,依法从重处罚。
今年9月,“课间十分钟”的话题屡屡冲上微博热搜。一些学生家长反映,学校规定孩子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去户外活动——除了去洗手间不能走出教室,有的甚至不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上厕所则需要打报告。
不少网友呼吁“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新华社此前评论称,学校应当把立规定则的心思,更多地用在关爱学生、提升管理水平上,而不是牺牲孩子的课间休息时间,更不能剥夺孩子们到操场上跑跳的权利。
事实上,“课间十分钟”不仅仅是课间的问题,更是“双减”之后学校管理、家校关系、学生身心健康等各种问题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各地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课间活动,以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早在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曾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间十分钟”问题,教育部也做出了表态,指出将进一步督促地方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指导地方加强规范管理,保障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坚决杜绝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了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确立了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略。
在新时代新征程,颁布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建立条修叶贯的爱国主义教育法治体系,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轨道,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深入贯彻落实习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是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群体,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明确了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提出,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要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办好球盟会、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好“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等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球盟会、社会主义教育,推动各地各校结合地方实际和学校特色,创新活动手段,拓展活动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
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部署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
其中规定,2024年起,各省(区、市)省级统考对音乐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等科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各省(区、市)应根据不同艺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需求,因地制宜、分类划定、稳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此外,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高水平运动队考生文化考试成绩全部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专业测试全部纳入全国统考,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组织实施,高校不再组织相关校考。
12月11日,教育部在《关于强化措施机制,把时间还给中小学教师的提案》的答复中指出,2019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切实减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负担,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环境。
教育部强调,在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中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的维护稳定、扫黑除恶、防灾减灾、消防安全、防艾等重要专项工作,确需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由教育部门严格按要求依程序统筹安排,一般不得影响正常教育教学,不得安排中小学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场所开展相关工作。如遇特殊时期、紧急情况,根据形势和实际需要,由教育部门根据上级要求布置。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开展的文明、卫生、绿色、宜居、旅游等城市创优评先活动,涉及中小学校的,由教育部门严格按要求依程序统筹安排,原则上不得安排教师上街执勤或做其他与教师职责无关的工作,不得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未经教育部门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擅自进校园指导教师开展相关工作。
12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课后服务时间、活动内容、服务收费的要求和依据、第三方机构能否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工作、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作出明确安排和规范。
《通知》指出,严禁随意扩大范围。严禁强制学生参加。严禁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严禁不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人员进校提供课后服务。同时,各地要对区域内课后服务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排查,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于2024年春季学期起正式实施。
《通知》指出,学校课后服务应安排在上课日及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学校教学计划之后,结束时间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作好衔接球盟会。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早到校看管和自习、午餐午休看管、晚自习等服务不得纳入课后服务范围。
要因地因校制宜,开设丰富多彩的德育球盟会、体育、美育、劳动、阅读、科学、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等,适当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辅导答疑和学习拓展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刷题备考、讲授新课或集体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