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举行球盟会教育新春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发布时间:2023-05-15 23:15:18

  球盟会原标题:2022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③:介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

  2月2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大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介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新闻发布会。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来参加教育部的第三场教育新春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职业教育。2021年4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总理作出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线月份,中办、国办又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今天我们就来向各位介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展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陈子季司长,我们还请来了两位省级教育部门的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大胜,参加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职业院校的代表,来自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吴学敏书记。下面,首先请陈子季司长介绍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任务以及总体思路。

  各位媒体的朋友,大家好!过去的2021年,应该说是我们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主要标志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这次大会,是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高度评价了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总结了重大成就,也梳理了成功的经验,分析了历史机遇,全面部署了一些政策举措。

  特别让我们倍感振奋的是,习在对大会的重要指示当中,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中“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习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和职业教育战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直面挑战、克难奋进的决心和信心。全国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召开了职业教育大会,结合各地的实际对新阶段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可以说,职业教育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已经形成,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逐渐呈现。

  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攻坚克难的关键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面上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这两大任务,落实好“三个文件”,突破“五大重点”,努力把习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关于两大任务,第一大任务是“提高质量”。大家知道,改革开放40多年来,职业教育是沿着规模和内涵这两个维度同时发展,走过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中等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的规模稳定和内涵初建阶段、还有21世纪以来的体系初步形成和内涵全面深化阶段。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进程中,职业教育是个短板,更是关键。习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40多次提到了“质量”一词,强调要“牢牢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牢牢把住质量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下一步我们将从类型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打造品牌等方面,抓实抓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第二大任务是“提升形象”。形象是职业教育综合发展的外在显示,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水平及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的集中反映。“提升形象”就是要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学生家长选择职业教育,用人单位依靠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上学选职业学校、技能提升找职业学校”的社会氛围,树立职业教育的好口碑。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文件里。第一个文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二个文件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第三个文件是《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三个文件的内在逻辑,是从深化改革到提质培优,再到高质量发展,既相互衔接,又逐级递进,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今年,我们把狠抓落实作为头等大事,一方面,健全部、省、校协同推进机制,细化分工、建好台账,将责任传导到职教战线的“神经末梢”,把改革任务落细落小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强激励引导,强化制度保障,充分调动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扩大发展职业教育的总体效应。

  第一项突破,是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以后,职业本科教育“是什么”“怎么办”“办成什么样”成为职业教育战线和全社会关切的热点。我们认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外部需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既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又是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就业和教育的需求,也是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今年,我们将落实好习“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指示和孙春兰副总理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指导意见,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体制,引导学校在内涵上下功夫,提升办学质量。二是科学设置。完善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和专业设置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级部分专科专业,试办职业本科教育。三是打造示范标杆。以部省合建方式“小切口”“大支持”,遴选建设10所左右高水平的职业本科教育示范学校,打造标杆、提振信心、改变形象、趟出路子。目前全国专升本比例已经达到了20%,下一步我们将力争让更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

  第二项突破,是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教育服务产业链全链条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也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没有哪个国家,没有中职就能发展好高职。当前,中职教育主要存在办学定位不适配,办学规模大而不强,办学条件缺口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着重抓好四件事。一是调整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原来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打开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让中职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这既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产业发展对人才层次高移的现实需要。

  二是优化布局。通过撤销、合并、转型、托管、土地置换、集团办学等措施,整合“空、小、散、弱”学校,优化中职教育的布局结构。三是落实达标。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全面核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现2023年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四是培育示范。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中职学校和品牌专业,示范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总体提升。我们想通过以上这些工作,用3到5年的时间,建成1000所左右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示范带动整个中职教育管理规范、质量合格,引导家长学生理性选择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项突破,是要使“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考试招生是牵动职业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是优化类型定位、畅通学生升学通道的关键。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山东、江苏、江西、四川、重庆、福建、安徽等地已经对“职教高考”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验。今年,我们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职教高考”的顶层设计,更好地发挥“指挥棒”作用,重点做好三件事:

  一是加强考试制度和标准建设,确保考试严谨有序、安全规范、公平公正。二是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三是扩大职业本科、职业专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招录学生的比例,使“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招生的主渠道。推动建立省级统筹、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改善学生通过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中高本一体化培养模式基本形成。

  第四项突破,要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教育数字化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给职业教育的变轨超车带来了历史机遇。我们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教育部总体布局里,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成熟先上、技术保障”的工作原则,以平台升级、资源开发为内容,以条件硬化、应用优化、质量强化为目标,促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跃升。主要做两件事:

  一是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1”是职业教育的智慧大脑,“5”是五个中心,也就是决策支持中心、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教师能力提升中心。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二是持续开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资源库互为补充,使用广泛的应用体系,继续遴选一批在线开放课程球盟会,推动建设数字化、融媒体教材,加快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启动职业学校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试点,不断夯实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五项突破,是要打造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工作闭环。内涵建设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路径,今年重点抓四件事:一是加强标准建设,发布新版《专业目录》配套的专业简介、教学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和岗位实习标准,指导学校创新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优化专业布局,指导各地制定本区域“十四五”期间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扩大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家政、养老、托幼等民生紧缺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模。三是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政府督导评估制度,在评估指标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评估结论上强化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四是深入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指导各地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实习专项治理,提高实习管理信息化水平,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感谢陈子季司长。接下来,请邓云锋书记介绍山东省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和适应性有关工作的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介绍一下山东省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夯基垒台、提质培优,增强中职吸引力和适应性方面的一些工作。

  山东现在有中等职业学校397所,教职工8.9万人,在校学生118.3万人。这些年来,在教育部的科学指导下,我们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供给,夯实办学基础,推动解决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弱点、痛点和堵点,切实让我们的学校强起来,让学生升学就业的途径通起来,中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全省中考中,有2.95万名学生超过了当地普高线的分数,但是这些学生还是主动选择了到职业学校;有1.7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的学生转入了中职学校。从这一倾向能看到,职业学校过去招收低分生的难题得到了进一步破解。用工企业对中职毕业生满意度也已经达到了96.07%。这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初步实现了从无门槛追求数量到现在有选择的以质定量,说明我们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和适应性在不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相契合、越来越相适应。

  总结起来,山东的做法是 “三好”,就是把学校办好,把质量抓好,把学生的发展空间途径建好。具体展开来说,一是把学校办好,让孩子们喜欢上、愿意来。这方面我们一是加大投入球盟会,在推动所有中职学校达到合格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实施了省级规范化、示范性及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工程。近年来各级投入330多亿元,一共建设了296个中职品牌专业和208所省规范化、示范性及优质特色的学校,占全省中职学校总数52.4%。其中,还有65所成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位居全国第一。我们在完成上述工程后,2021年又启动了100所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300个特色专业建设,按照每所高水平学校支持1500万、每个特色化专业300万元给予支持,加上地方各级的投入,预计这项工作投资达到90亿左右。

  二是优化师资队伍,让能工巧匠走进校园。山东允许学校拿出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由学校自主聘任专业兼职老师,对高技能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可以直接选聘。全省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0%,让广大教师以扎实的实操能力教给学生胜任岗位的真本事。我们还实施了“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还有“青年技能名师”建设计划,培育职业教育教学教师500名。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用灵活的薪酬政策来激发广大教师的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提升学校治理水平,育人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实施了职业学校治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出台了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规范,面向社会公布省市县校规范办学监督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加快推动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职教制度。

  第二,把教学质量抓好,让孩子们学到真本事、练就真本领。一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为不同禀赋和兴趣的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成才之路,为青少年打开成功大门。近年来省级投入9500万元,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一体化设计了102个中职与高职、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纳入教材,参与的行业企业数量接近6000家,基本形成了既分层分类、又系统衔接,覆盖各个主干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学得会、练得好。尊重职教学生学习特点,推广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注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文素养、职业精神与技能提升并重,引导学生德技并修、敬业乐群,夯实入职入行道路。2018年,山东平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也是我国首个中职学校获此殊荣。

  三是让“行家”指导教学,把先进理念和技术教给学生。我们联合有关行业部门,组织行业企业名家、职教专家,成立23个省级行指委,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服务、经营、技术体系转化为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第三,把学生的成长发展路径建好,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方面,打通学生的学业晋升渠道,致力于给各类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发展的希望和公平的机会,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我们初步搭建起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山东比较早地开始探索“职教高考”制度,201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当时报名人数不到4万人,到今年已经增加到20.9万人。另外,我们还大力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量由“十三五”初期的551个增加到现在的1600个,招生规模由不到6万人增加到13万多人。

  全省中职学生升学深造比例超过70%,为山东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着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认定了31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学校与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对话制度,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全省中职校均合作企业达到14家。学生升学有渠道、就业有优势,有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继续以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抓手,锐意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着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作出山东贡献。

  感谢邓云锋书记,接下来请李大胜副书记介绍广东高质量完成高职扩招任务的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球盟会,大家上午好。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广东省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高职扩招任务的情况。

  广东省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高职三年扩招42万人,超过任务的70%。扩招专项行动报到率92.2%,在校生课堂育人满意度97.4%,雇主满意度95.4%,毕业生8月31日去向落实率达到94.3%,实现了扩招的量质双升。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广东所做的工作。

  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多年居全国首位,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面对人才需求和发展新挑战,广东把高职扩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一是高位统筹。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分管省领导亲自部署,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扩招通知。二是协同实施。13个省直部门通力合作,华为、格力等一批大型企业积极参与。以行业企业需求设立招生专班,帮助1.4万农民、2.1万幼儿园教师、2.1万基层卫生机构在职员工、6.9万退役军人、2.7万学徒制合作企业员工提升学历和技能。各地院校紧贴区域产业需求,协同实施扩招。比如五华县、大埔县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协同设置专班,组织1000多名农民“紧跟农时、且耕且读”,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比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支部建在学徒制合作企业,构建“思政引领、党建保障、内外联动”的党建与思政工作模式。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出台产教融合建设方案,培育878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80家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组织72所院校与1543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办学。高职产学合作企业有2.8万家,校企共同开发课程8507门。三是改革培养模式。实施质量工程,立项了311个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和209个省扩招教改项目,各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标准不降、因材施教。

  一是加强计划保障。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我们重点布局急需、紧缺的专业,加大优质校招生计划的投放力度,国家“双高”校扩招9.1万人,占扩招总数的21.6%。二是强化经费保障。省财政安排115.9亿元用于高职“扩学位”“提水平”,建设省职教城,新增8所公办高职。三是完善师资保障。出台职业教育人才“十四五”规划,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培训和兼职教师管理,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量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高职扩招让更多的人上大学、长技能、好就业,有效缓解近年来广东产业升级带来的技能人才紧缺问题,为广东GDP稳居全国第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下一步,广东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职教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实施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加强深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推动广东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感谢李大胜副书记,最后请吴学敏书记介绍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特色发展的进展情况。

  各位媒体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代表职业院校在这里向大家报告我们在职业本科教育办学方面的一些情况。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我国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在1918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职业学校,当时叫中华职业学校。2019年,学校经过教育部的批准,成为全国第一家公办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学校。自试点以来,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一个类型”,瞄准“两个高端”,深化“三师融合”,强化“四项支撑”,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初步探索了一条职业本科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第一,坚定一个类型。始终坚持办好职业教育不动摇,以培养具有 “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特质和“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特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系统重构一体化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工学结合、做学合一的学习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使他们有潜力成为 “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今年6月,我们将有第一届本科学生毕业,在年前我们组织的本科专场招聘会上,企业提供的岗位平均年薪超过9万元,平均每人能收到2个以上企业录用通知。

  第二,瞄准两个高端。紧紧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升级、调整和拓展专业。一方面,对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制造产业高端,推进传统制造类专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对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端产业,依托原有专业优势,新设本科专业。我们紧紧围绕长三角装备制造产业链构建了以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的专业集群架构,目前学校100%的专业是紧密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球盟会,其中68%的专业紧密对接江苏“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

  第三,深化三师融合。推进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和行业领军技能大师融合发展。一是做强专任教师队伍。我们引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人,专业型博士280余人。推进博士教师的“双师化”,新进博士必须到企业去实践、跟岗校内导师研修一年以上,考核合格才能上课堂。二是要做实企业工程师队伍。精雕、西门子等合作企业长期派驻学校工程师50余人,聘任企业工程师90余人,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三是做特领军技能大师队伍。我们在校内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引培全国技术能手8人,省技术能手20余人,重点指导学生综合实训、技能竞赛,帮扶青年老师技能成长。

  第四,强化四项支撑。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各方资源,构筑人才培养支撑服务载体。一是打造校企双元育人平台。与行业领军企业在校内打造了16个以技术为纽带的育人平台,形成技术联盟型等协同育人模式。二是构建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师生联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519项。三是创建对外开放基地,建立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在柬埔寨成立了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孔子学院,联合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在赞比亚建立了中赞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海外本土化人才。四是铸就了职教文化高地。我们传承创始人黄炎培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并结合新时代要求,打造凸显职教特色的大学文化,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工匠精神。

  面向未来,我们将瞄准全国领军、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大学愿景目标,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技能型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我想问一下,近期在地方“两会”上有一些代表和委员建议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引发了很多关注。现阶段要如何理解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感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也特别重视,我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分流的必要性,还有下一步我们怎么保持大体相当。

  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应该说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做法和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任。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既可以满足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空间和通道。同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扩大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所以坚持普职分流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高质量、普及化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所以我们将积极推动各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健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等因素,一方面,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应用型人才发展多样化需求,合理规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中职教育自身办好,提升自身的质量,在普职融通上下功夫。我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下一步,我们一是要提升中职办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办学条件短板,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双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

  二是要畅通升学渠道。刚才山东也介绍了相关情况。高质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扩大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满足中职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三是要优化办学定位,中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定位为学生提供升学、就业、职普、融通等多种发展路径。

  总的来讲,就是要通过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谢谢。

  我简要补充一下,非常赞同子季司长的回答。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普通高中一样,中等职业教育也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空间和通道。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做支撑。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现在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我们的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我们的服务业也面临着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推动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这都需要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技能型社会,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禀赋、兴趣,这是人才成长的规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前面我谈到,这些年来山东着力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发展特色化专业,优化“双师型”队伍,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校的美誉度不断提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成长的路径。

  我们还有一个体会,前面也说到了,在2012年我们就进行“职教高考”制度的探索,学生不但就业有优势,升学还有渠道,有力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去年全省中考有2.95万人达到了普高线球盟会,没有选择上普通高中,而是选择职业学校,还有1.7万名学生在普高学习,然后转到了中职来学习。这都是有力的证明。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打造好高水平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实做优做强职业教育基础。另外,我们还要继续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办得越来越好,吸引更多优秀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我们注意到,一些单位和学校以实习为名,组织学生在企业生产的流水线上去实习,其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近期,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了新版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请问下一步将如何加强实习管理?谢谢。

  非常感谢,实习问题是热点问题。学生实习本质上是教学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刚才你提到了,由于实习管理涉及的主体比较多,工作链条比较长,出现了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实习的名义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的“流水线”务工的现象,影响很恶劣。对此,我们高度重视,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一方面,我们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排查,建立工作台账,督促指导,核查整改。另一方面,我们联合人社部、工信部等八个部门,对2016年出台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规定和原来相比,进一步明确了实习参与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实习各环节过程的基本要求。

  这里面有几个重大的突破,一是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实习的本质就是教学活动,将原来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统一为“岗位实习”,对符合条件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校中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都作为实习单位,丰富了实习的形态,重在强化实习效果和实习安全。二是聚焦职业学校实习治理水平,提出了一系列举措。要求实习单位必须要经学校党组织审议并对外公开,实习中如果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是重大风险,要按属地管理做好分类管控,支持结合学徒制培养,中高职贯通培养合作模式来探索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改革。三是推动优先选择与学校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同时也鼓励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来设立实习岗位,并对外发布实习岗位信息,加快推进学生实习保险覆盖面等。四是要加强与地方的协同配合。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鼓励支持学校和实习单位开展学生实习,同时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要求跨省实习必须要经学校主管部门同意,按程序报省级主管部门。五是划定了实习管理的红线,并有针对性地明确了处理规定,切实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我们首次配发了实习协议示范文本,明确了必须由职业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签署协议后方可实习。

  同时,我们向社会公布了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实习管理的咨询监督电话,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要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只要是遇到实习有关问题,就可以直接向学校所在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反映。教育部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自查,加强日常监管,深入开展实习专项排查,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指导各地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实施工作方案,指导实习各方规范签署和履行实习协议,提高实习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谢谢。

  一直以来,广东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实习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将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全面落实到实习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一是突出政策支持。出台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等政策法规,建立对实习企业补助等激励机制。

  二是加强监督检查。每年组织开展实习备案和监督检查工作,将实习管理列入高职“创新强校工程”、高水平中职学校等考核范围。

  三是保障实习质量。成立省职业院校实习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研究、指导和监督;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实习标准建设,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下一步,广东将全面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加强工作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对标对表制定《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自查表》,明确45项重点自查内容,建立台账、落实要求,切实组织好学生的实习;三是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加快部署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校企实习信息共享,努力做到全链条监管、全流程服务。同时,广东的经济发达,企业很多,跨省实习相对比较多。对此,我们会主动加强与兄弟省份的工作协同和省内部门间的协调,不断完善日常监管体系,为职业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实习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我们了解到,这些年职业学校的就业率是比较高的,很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受青睐,但是也有一些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实际上是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很多学生可能与岗位是错位的。请问下一步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局方面怎么样去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谢谢。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最直接,所以专业设置一定要紧盯行业变革、对标产业变量,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教育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2021年,我们发布了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五年一次大修,系统梳理了产业、岗位、职业和专业的逻辑关系,适度超前布局,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1349个专业,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专业调整幅度超过了60%。当前我们正在集中力量,开展专业简介和专业标准修订工作。下一步我们会围绕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这个目标重点做三件事:

  一是健全专业布局结构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加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同时指导各地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重点产业,制定“十四五”时期本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方案,并分年度实施。二是健全院校与专业设置、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加强部、省、校协调,持续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三是要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双碳”、“一老一少”服务等人才紧缺领域,分领域、分区域调动一批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和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实施专项培养,深入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高素质产业工匠。谢谢。

  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到2025年本科职业教育的规模将不低于10%,请问我们如何保证目标的如期实现,并且保证质量?谢谢。

  非常感谢,您刚才的提问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职业本科教育的规模问题,一个是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问题。

  我国职业本科学校现有32所,在校生12.9万人,2021年招生4.1万。为确保到2025年10%的发展目标,我们需要多措并举,加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大概有几方面:

  一是要指导现有的32所职业本科学校加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提升办学质量。每年按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指导设置职业本科专业,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管理,严格把控专业设置所必需的办学条件,推动职业本科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提升。

  二是推动举办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的学校及其举办者持续加大投入和办学条件改进力度,进一步优化校内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我们要支持一批国家优质高职专科院校,按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和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的规模。

  三是在2021年3所普通本科学校申请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继续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按照《专业设置办法》申请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按照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育人模式开展人才培养。

  四是要加快推动《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为优质高职专科学校开设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提供法律依据,支持一批优质高职专科学校的骨干专业申请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五是要加快研制发布职业本科专业简介和专业教学标准,完善职业本科教学的标准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学校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的业务培训。谢谢。

  作为一个职业本科院校,能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最关键的。职业本科教育试点以来,我们一直密切关注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刚才陈司长已从国家层面介绍了本科职业教育规模发展顶层设计,下面我主要从学校层面介绍如何把人才培养好。我校现有14个已招生的职业本科专业。我拿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举例,这是我们学校办学基础比较好的专业之一。这个专业与北京精雕集团、西门子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从保证培养质量上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做好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对一线岗位人才的要求,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精雕协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确保学校教的就是行业企业要的。

  第二,要做好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一是要与北京精雕合作构建有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和技能大师混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一流的师资,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质量。北京精雕常年有20名工程师驻校,与校内教师组建了混编教师团队。二是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北京精雕的工程师主要承担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三是要切实加大职业本科教育投入。要保证职业本科教育质量,除了需要吸引企业投入以来,还需要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增加投入。

  第三,要构建人才培养多元评价体系。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好不好,不是教育内部单元评价,更多的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多元评价。北京精雕全程参与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全过程,尤其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面,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职教本科人才。

  我们回答问题就到这里,感谢记者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两会”临近,大家都非常关注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今天下午我们教育部宋德民副部长将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吹风会,介绍教育部建议提案办理的有关工作,也请各位关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